My 2024

My 2024

整体观感 2024 又是人生中变化巨大的一年,可能算是到目前为止变化最大的一年。 家庭顺利完成了移居阶段一的环节,一切都挺顺利,感谢上天感谢自己。 我切换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倩切换到了新的时区新的工作生活节奏。 公司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 我也开始把精力切换到新的能力构建阶段。 在巨大的变化中,仍然能保持稳步发展。 今年大事件 2 月回老家过年 陪倩完成小手术 换到了新部门新岗位 提前租好卡加房 提前采购家居用品 出国前给小语过生日 鹏鹏离开公司准备未来 小语上完国内最后一天学 整理行李送家人长登 回国整理家居切换生活 小语上学倩恢复工作 倩考出驾照买了辆车 哥本哈根及控制碳水(减重15斤) 开始坚持跑步形成惯性 前往北京出差 开始尝试AI+Dev,升级知识体系 出差台州推进难啃项目 母女回国老家圣诞与巴厘岛跨年 未来工作的进展 今年的体验 Xreal Pro 与倩西湖边徒步•斋菜•九漱 春天种了点菜 绣湖系列游戏 去晋江出差 和老兵钓鱼看电影户外 新 PC WOW,黑神话 新 Mac mini + Mac mini M4 和同学们短途出行及桃形李 和同学们一起鸬鸟山露营 看了 14 场电影 和家人一起巴厘岛跨年家庭旅行 写给未来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我们的家庭也正处在转变的短暂几年之中 对于未来审慎乐观,对于窗口期要充分珍惜机遇 希望付出能有收获,希望人生顺利进入下个篇章 …

LUNIAO HIKING

LUNIAO HIKING

缘起 明显感觉到一年两次的徒步活动,大家能凑到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五一的那一次还因为我身在地球另一边而错过了,所以这一次希望总能成行。 路线 [2024年11月23日] 杭州出发: 杭州市区 ~ 驱车1小时 ~ 鸬鸟山脚 到达营地: 徒步半小时到达露营地 山顶徒步: 去不远的山顶简单徒步,来去几个山脊,深秋风景宜人 [2024年11月24日] 回杭: 鸬鸟山 ~ 1小时 ~ 杭州市区 到达 从杭州出发,接上刚从宁波过来的老大哥,约1小时来到鸬鸟山下的农家乐,吃个中饭就出发去到山脚,开始攀爬,其实只有不到 1500 级的台阶,毕竟所谓亲子路线,所以本次攀登相对轻松。 到了临近山顶的一个观景台,我们觉得这里相对风小,于是决定在此扎营。 山顶与山脊 展开帐篷后,天色还早,我们开始去往山顶,并延着山脊往前走了一段,有芦苇,有蓝天,有远处的山峦,令人心旷神怡。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忍着寒冷开始没苦硬吃,不是,开始享受又一顿野外露天的晚餐。 这样的相聚总将愈来愈少,且行且珍惜。 …

The Build of mythbytes.com

The Build of mythbytes.com

过去2周,尝试了AI 融入开发,也简单分享了Learn With Helen 的尝试。 为了对 NextJS 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次我尝试开发了 MythBytes.com,一个基于 NextJS 的静态网站,并使用 Netlify 来托管。 第0步:初衷 当下看到的这个博客站,使用的是 Jekyll, 它是 Github Pages 的官方支持的静态站点生成器,使用的是 Ruby 语言。多年以来我一直使用它来发布博客,而我的发布流程一般都是先从 Gitbub 上拉取代码,在本地编写 Markdown 文章,为了更好的图片加载速度,我通常会把图片上传到阿里云的 OSS 上再把公链嵌入到文章中,然后我需要本地运行 Jekyll 测试效果,最后把文章推送到 Github 上,触发我提前配置好的与 Netlify 的自动集成,Netlify 会自动完成构建、部署, 新的内容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被看见。 但是这样的过程显然不太方便,因为我的目标只是“编写一篇博客”,而我却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于是我想着要不就借此熟悉 AI+Dev 的机会,尝试打造一个符合我心中诉求的博客站: 用户只需要负责编写与发布,不需要关心任何部署与维护的工作 我不希望使用任何第三方的服务,包括数据库、对象存储、CDN 等等 我希望充分使用 Netlify 的能力,简化建站流程(构建、部署、CDN、HTTPS、自动化) 第1步:模式选择 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我需要先调研一下CMS系统一般的构建模式,它们基本上会被分类为以下几类 总结起来,Keystatic 的模式似乎更接近我的需求,所以我决定使用它的思路来从0打造一个自己的博客站,并且我不打算使用Github Apps,而使用原生 Github 的 API来进行集成。 第2步:技术选型 考虑到这是一次个人站的练习,我需要一个足够简单、灵活、易用的技术栈,我选择了 NextJS 作为框架,也希望借此机会熟悉一下 Node.js 生态下的的全栈开发模式。 同时,我还希望使用 Netlify 来托管我的站点,并使用 Netlify 的 CI/CD 能力来完成构建与部署。 考虑到我希望在未来用这个站分享更多并不关于个人,而是关于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内容,比如神秘主义与前沿科技,所以我根据这两个主要特性让 ChatGPT 帮我筛选了合适的域名,在众多选项中我选择了 MythBytes.com, MythBytes 在英文中是神秘字节的意思,听起来很酷,也符合我的预期。 第3步:构建成果 经过几天的构建与打磨,我借机熟悉了 NextJS 的开发模式,也更进一步了解了 Netlify 的能力与限制,最终于 Cursor 一起完成了 MythBytes 的开发。 分享代码如下:Github:G-CMS 第4步:总结 又一次与 AI 一起开发,我有了更多的感触,那就是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够完成多少工作,而在于它能帮助你快速理解一个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赋能是以往任何工具都无法比拟的。 我相信它不仅加速了新产品的开发,也将改变开发者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模式。 …

The Build of learn-with-helen.com

The Build of learn-with-helen.com

过去2周,尝试了AI 融入开发,另在此记录一下这次尝试中开发 Learn-with-helen.com 的过程,以作纪念 第0步:技术选型 “我需要开发一个前后端分离的 Web 应用,请推荐我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栈。选择合适的框架和开发模式,为我生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架构,并告诉我每个目录的意图。” 这是我在一周前开始这个项目时,向 Cursor 提出的第一个需求。然后经过了无数的问答和几乎没有敲入一行完整代码的情况下,我和 Cursor 一起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个项目。 拥有 AI 的帮助,我一个人完成了 UI 设计、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数据库设计、CI/CD 部署,以及域名配置、HTTPS 配置等以往可能需要一个小团队或者至少是能自诩为”全栈”的开发者才能完成的工作。这就是 AI 的力量。下面来简单流水式地记录一下整个过程。 一开始,我先是有了一个想法,我的原则就是尽量使用我不是特别熟悉的技术栈,这样我可以尝试 AI 辅助开发的能力边界,同时也能借机熟悉这些技术栈: 在与 Cursor 的沟通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的技术选型: 前端使用 React (Npm) 后端使用 Spring Boot (Gradle) 数据库选择 PostgreSQL 使用 Nginx 作为反向代理 使用 Docker 作为容器,用 Docker Compose 来管理容器 把代码放在 Github 上,使用 Actions 来管理 CI/CD 流程 使用 AWS 的 EC2 服务器来部署 挂载域名,并使用 Let’s Encrypt 来开启 HTTPS 访问 第1步:框架搭建 完成最小可运行版本,它只需要满足几个最需要的需求: 前端:一个可以显示登录页面的页面(使用 React, Npm) 后端:一个可以提供登录的 API(使用 Spring Boot, Gradle) 数据库:一个可以存储用户信息的数据库(使用 PostgreSQL) 这个过程中,与 Cursor 一起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工作: 在本地安装 PostgreSQL,在 Cursor 帮助下解决了权限问题,并设计了用户信息的数据库,创建了用户表 基于 Spring Boot,结合 Cursor 提供的最佳实践,开发了登录 API(使用了 JWT 传递 token,最简单的版本) 要求 Cursor 设计了登录页面的 UI(初版非常简陋) 在 Cursor 辅助下配置 Node.js...…

AI + Develop

AI + Develop

目录 1. AI + 开发 几种模式 2. 使用 Cursor AI 辅助开发的效果 2.1 Jekyll 博客工程优化 2.2 X-Poster 小机器人 2.3 iOS Swift 开发 2.4 Web 全栈开发 (The Build of Learn-with-helen.com) 3. AI 融入工作流将会为未来工作模式带来的变化 0.写在前面 过去几年,AI 的发展速度超出我们想象。在几年前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在我看来还只是一个可能永远太不成的科学幻想,而如今它已经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 ChatGPT 体现出来的理解能力,到 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在图像生成上的应用,再到 AutoGen 在多 Agent 协作上的进展,以及 AutoML 在自动化机器学习上的突破,都无不昭示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这不禁让作为开发者的我希望亲自尝试一下 AI 对开发过程的影响,并畅想 AI 融入工作流将会为未来工作模式带来的变化,以及 AI 最终将会引领人类社会走向何方。 1.AI + 开发 几种模式 下面总结了几种AI 辅助工作的模式 生成模式(Generative Mode) AI 用于生成内容,如文本、代码、图像等 适用于需要创造性输出的场景 分析模式(Analytical Mode) AI 用于分析数据、识别模式、提供见解 常用于数据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领域 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 AI 通过对话或交互方式提供帮助 适用于客服、虚拟助手等场景 增强模式(Augmented Mode) AI 用于增强人类能力,提供建议或辅助决策 适用于需要人机协作的场景 自动化模式(Automation Mode) AI 用于自动执行任务,减少人工干预 适用于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任务 对大数人来说,对 AI 的体验是从与 ChatGPT 的对话开始的。ChatGPT 的出现,让我们第一次可以与一个虚拟的 AI 进行自然语言的交流,并获得相对准确的回答。把问到的答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可能是 AI 辅助工作的第一种模式,它取代了搜索引擎,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工具。AI 产品提供商继而通过 AI-Agent 的方式组起支持多模态的 AI...…

Mysterious Stonehenge in Calgary

Mysterious Stonehenge in Calgary

起因 跟女儿聊天的时候,说起她的学校草坪后面有一个神秘的大石头组成的圆环,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 “哦,那肯定是学校搭起来给小朋友们玩耍用的设施”。但当我打开 Google Maps 一看发现似乎没有这么简单,于是我试着去搜索一番,看看这个石环有什么历史,结果发现了一串包含印第安原住民文化、萨满宗教及神秘主义的知识。 相同的疑问 看到这个圆环,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复活节岛的巨石阵(Stonehenge),于是我用它作为关键词试着找一找 Stonehenge in Calgary。 于是发现了在3年前,有人在 Reddit 上有过类似的提问,下面有人把这叫作 Prairie Circles,另一个人把它叫作 Medicine Wheels (药轮?), 后者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 于是我带着怀疑使用 Medicine Wheels 作为关键词进行了进一步搜索,看个相关图片后才基本确定咱这个就是一个 “药轮”。 Medicine Wheels 根据 Wikipedia 的描述: Physical medicine wheels made of stone have been constructed by a number of different Indigenous cultures in North America, notably many of the Plains nations. The struc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Native American and Indigenous Canadian religious ceremonies. 药轮主要是由北美平原印地安先民建造起来的,主要用途与(萨满)宗教仪式有关,经常发现于美国北部与加拿大南部, 尤其在南达科他州、怀俄明州、蒙大拿州、阿尔伯塔省以及萨斯喀彻温省。根据皇家阿尔伯塔博物馆记载,“Medicine Wheel” 一词首先是用来 指叫怀俄明州的一个叫 Big Horn Medicine Wheel 的发现。名字里的 “Medicine” 也并非一定是与疗愈相关的意思,只是表明那是一个神圣、宗教性的具有精神意义的地方。 阿尔伯塔省就有一座叫 Majorville Cairn and Medicine Wheel site 的石阵,建造于5200年前!彼时,希腊克里特岛上才出现米诺斯文化,上下埃及刚刚统一,再过400年中国才进入到上古神话中的三皇五帝时代。 Medicine Wheels in Alberta 经过进一步搜索,我甚至找到了专门有人研究和总结了阿尔伯塔省发现的9种不同的药轮的类型, 部分如下: 宗教 通过对 “药轮” 概念的进一步检索,发现了即使在中文社群中,也是有人对其有所探究,并多是与探索神秘主义、萨满宗教及大地占星术有关 游戏 我甚至找到了北美印地安原始萨满宗教对于游戏的影响,魔兽世界中牛头人(Tauren)种族的设定背景就深度参考了北美印地安文化。有闲人在游戏中探索之时,发现了一个被隐藏在某处高地上的 Medicine Wheel,挺有意思。 结语 从身边一张令人好奇的空拍图开始,跟小朋友一起经历了一次有意思的考证之旅,没想到她每天在大草坪上瞎玩儿的地方居然可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令人感叹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如此渺小而短暂,而每个渺小的生命的痕迹却能积累下来传递数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