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table

Turntable

我并不是一个音乐发烧友,甚至最近几年听得都很少,但我确实是喜欢音乐的。 对于音乐我有两个记忆点,一个在00年代,一个在10年代。 磁带与00年代 在我还在念中学的00年代,音乐的形态正在从磁带向CD转换,正如影视作品从VCR向VCD转变一样。 那个年代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互联网(BP机也才刚刚流行起来,更不用提什么移动互联网),刚步入青春期的我们在繁忙的课业之余,能获取到的娱乐就来自于“漫画”、“VCD电影”和随身播放的音乐了。 我印象中曾经拥有过一台 Sony 的 Walkman,当时花了不少的零花钱才购得设计如此精巧的装备。它是一台超薄的带自动翻面与线控功能的机器,大小与厚度竟比一盒磁带大不了多少,用的是可充电的“口香糖电池”。每天我把它放在绒布袋里,爱不释手。 当时港台的音乐流行文化正蓬勃发展并传入内地,电视上每晚播放着MTV和“华语音乐榜中榜”的节目,青少年之间也传唱着台湾偶像剧的爆火的插曲。我也因此买了不少磁带专辑,作为对美好事物的尊重,我坚持购买正版,价格记得从一开始的10元每盒到后来的15~20元每盒。从刘若英到永邦,从梁咏琪到范逸臣,在我最后一次整理这些磁带的时候,估计得有几十盒之多,后来因为搬来搬去而不见了踪影,连那台Walkman也不见了,就像我们逝去的青春一样。 在那个年代,耳机里的音乐填满了我除了上学以外几乎所有的空暇时间,陪伴我度过了高考前最煎熬的拼搏时光,说它们是我最初的精神避难所一点都不为过。这是我对音乐最初的记忆。 后来出现了CD,我也买过一个CD机,但很快地,它马上被mp3给取代了,到了mp3的时代,音乐变成了小小屏幕上的一个目录,没有了购买专辑的仪式感,也没有了漂亮的封面、带着作品故事的歌词页,音乐就变得没有那么具象化了。 单曲销售与10年代 随着我进入大学,音乐也进入新的数字化分发时代。Apple 的 itunes 单曲销售模式的出现,一方面确实打破了“一次性必须买一整张专辑”的限制,短期上来看似乎你只需要花几块钱就能买了专辑10首音乐中你最喜欢的那一首,而不用浪费钱买下整张专辑。但长远来看,这也直接让创作者失去了通过专辑来 “完整讲一个音乐故事” 的动力,实属可惜。创作者与听众之间的那种强烈的纽带因此断裂了。 本科与研究生时代,对我来说是一个适应自由与建立对未来的焦虑的阶段,虽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影视作品,从《越狱》到《英雄》再到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而听歌依然是我对抗各种焦虑以及与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夫人)两地分隔的孤寂的利器。 从周杰伦到五月天,现象级的音乐作品犹如不可阻挡的青春气息横扫校园,以至于新生办理的中国移动的话费套餐都是“龙拳”和“双节棍”套餐,到处都可以看到橙色的“我的地盘我作主”的 Slogan。这是我对音乐的第二段记忆。 最近10年与最初的记忆 工作以后,成家立业,安居生子,一系列的人生进程占据了整个心力通道。过程中肯定也有消遣,但音乐这种即没有画面也不够刺激的方式就被排在了后面,甚至连开车时这种特别适合听音乐的场景也被越来越方便获得的像博客之类的语言类节目所占据,以便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资讯。 直到今年生日之前,我开始突然想起了对音乐的记忆,它就像是个陪我成长的老朋友一样被我在多年之后才突然记起,莫名有种淡淡的伤感。 于是我开始像前面写的一样去搜索对它的记忆,直到我想起了一段埋藏于我刚刚开始有记忆时候的童年印象:那就是我记得在我还刚刚学步的阶段,家里曾经有过一个黑胶唱机。 不是那种精致的玩意儿,甚至在那时我猜它也已经坏了,变成了一个电视柜放在那里承载着电视机。甚至它干脆本身就是一个带“黑胶唱机”功能的电视柜也未可知。我对它的记忆就开始于我好奇地发现那个电视柜的中间有一个开口,开口里居然有一个会转的盘子,但却除了会转别无任何用处。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唱片机,在现在它是一个带着复古格调的玩物。而在当时,考虑到科技发展有限,也就相当于是我父母年轻时候的 Walkman 吧,并非什么新潮的事物,所以它坏了也就坏了,破败得也是那么理所当然。 第一张黑胶与致敬 音乐忽然唤起我这么多的回忆,从念书期间,到中学时期再到童年时代。于是我想是时候为它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所以我在2025年,在黑胶唱片诞生的77年后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唱片机,老婆送了我人生中第一张黑胶唱片。 抛开那些 “模拟记录的声音比数字记录的声音更动听” 之类的原因,在这个年代听黑胶显然是有“行为艺术”的成分的。 但我非常愿意承认这种 “非必要” 的出发点,因为在过去的若干年我正因为高效地做了太多”必要之事“才难免忘记了慢下来好好感受生活。 “用一种足够原始的方式去纪念自己最本初的起点” 可能是一件真正值得一做的事情吧,边听着 Miles Davis 的《Kind of Blue》,边写下了这篇洋洋洒洒的文字,在40岁将近之时,纪念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所有回忆,或好或坏。 …

Sideline

Sideline

写在最前 完成了十多年的教育,又经过了十多年的职业训练,现在的我主要以从事软件研发与管理工作为生。 这种营生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我所擅长的技术知识、项目与行业经验及创新与组织能力为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创造附加值,从而获得报酬。 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这就是我的 “主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我开始觉得在主业之外去探索一些其他可能性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因此在近些时间,我开始思考有哪些 “不务正业” 的方向并趁着精力的空窗期做了一些尝试,遂以此文做个记录,以更于自己观察与反思。 🌎 1.多样路径 在过去的几年中,从疫情到战争再到经济衰退,相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巨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路径的多样性,显然是一种比较好的风险对冲方式。于是从几年前开始,出于对孩子教育的考量我们就开始并逐步实现了枫叶国的探索与生根。 同时我们也积极帮助自己与家人拓展世界更多目的地的通行权,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灵活应对。我自己也在持续在有限的语言环境中精进自己的语言能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投入产出分析: 物质上的投入其实是相对有限的,但时间精力上的消耗还是相当可观,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已有记录。然而这种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路径多样性获取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投入,尤其是对于下一代来说,可以说为她打开了一片新的生存空间。 🏦 2.被动投资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多少是有过一些投资的,但更多是出于一些时与势上的驱动,比如房产和公司的一些股权方面。 然而这些比较大块的固定投资一方面收益更多只存在于账面,另一方面它们太过受限于同一个大环境,显得不是那么安全。 一来是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二来是也希望借此机会锻炼一下相对主动的投资方式,于是我选择了开始小额的美股 ETF 定投。 虽然金额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观察与操作实践,自己对于宏观经济模型、微观的金融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投资者心理的亲身体验都是宝贵的收获。 投入产出分析: 从理论学习,到方向选择,再到开户入金和定期分析数据与操作,还是花了一些精力。由于正好赶上了 Trump 在 2025年4月的关税日行动的一波下行后上扬的趋势,短期收益目前来说虽说微薄但还是正的。 考虑到我并不具备完善的金融知识,所以我采取 ETF 定投的方式进行被动投资,并且充分使用了枫叶国的免税投资账户的权益。 又考虑到我对于包括特斯拉、Google、Meta在内的人工智能相关科技公司的发展潜力有信心,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我会坚持定投这个大方向,作为一个相对的稳健的风险对冲方式。 🖋️ 3.内容生产 作为一个做技术的 i 人,我看到大家除了送外卖、跑 Uber 外可能内容生产是为数不多的创收可行路径。 因此我也不免俗地至少探索一下这个可行的路径可能是什么样的。 于是我主要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AI 驱动的站点开发 ✅ 其中2个站点 Google AdSense 申请审核中 ☑️ 过程中尝试持续生产(尝试找到合适切入点) AI 驱动的主流内容创作 尝试了 X 平台的 Bot 发布 ✅ 技术工作流走通 ☑️ 待后续深入试错与尝试 尝试了 Y 平台的 AI 辅助视频发布 ✅ 技术工作流走通 ✅ 尝试了些算法优化思路 ✅ 验证了短视频潜力(几天内积累 34.8K流量) ☑️ 待后续深入试错与尝试 在尝试了一轮后,我也得出了一些经验,比如与 “投资” 一样,这个世界往往存在着两种盈利模式: 一种是“莫名其妙”的收获,比如几年前你偶然间买了一个比特币,又或者你几天前随手发了一个视频却瞬间收获了2.3万的浏览量; 另一种是 “价值导向” 的收获,比如你在过去几年认定了科技领域的发展而坚定地定投纳斯达克100,又或者你应该通过试错去找到一种内容生产模式,让你的内容产品真正能为消费者提供价值,从而实现获利。 投入产出分析: 作为研发出身,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可以说是并不大的,我想在面对各种可能性时更好的态度应该还是:“坚定地进行价值投资,同时不要拒绝任何莫名其妙的机会不妨一试”。 从投入产出比而言,整个对于内容生产的探索过程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它让我知道了其他赛道会是什么样的,至于最终能否孵化出一个小项目,这都算是额外的收获。 🎓 4.博士学位 严格来说,再读一个在职博士学位很难说是一个 “副业” ,但考虑到这件事从本质上是有可能在未来为我带来机会收益的,姑且也其在内。 我从2022年的9月开始重新入学了昔日的母校,就读于计算机学院,专业是电子信息。 在过去几年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算法、深度学习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给行业与学界带来了广阔的探寻空间。 经过了2022~2023 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在导师的帮助下终于在 2024 明确了具体研究方向并找到了公司在研项目的学术契合点。 从今年 2025 年开始,我着手构思开题报告,并期望下半年能完成开题,期待开题后的一年半左右的研究过程能顺利,并最终能通过评审获得学位。 投入产出分析: 四到五年的学习与研究,我需要投入不算便宜的费用及大量额外的精力。 但为了解决学业课题中的理论难题,我借此机会也更深入了解了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 同时还能借此解决一些工作中来自行业的工程问题,除了可以给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一个终极学位的机会外,客观上也确实能丰富我的知识储备与工作经验。 总的来说,这个投入是还是有望在未来带来一些...…

US Visa

US Visa

起因 考虑到未来的生活圈会在中加两地,作为邻居的美国迟早会成为我们的旅行目的地,我跟妻子也常有畅想过在美国一号公路一边听着《Hotel California》一边自驾的情景,因此打算今年尝试办理签证以便未来出行。 与加签申请流程的区别 加签重视申请资料有效性: 在申请加拿大签证时,申请者需要自行提供所有电子版的材料,并且确保这些材料都被认证翻译(有些需要公证翻译),并将这些材料连同详尽的个人信息录入到移民局官网的冗长表单系统中。 剩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不需要与任何签证官见面,除非通过邮件告诉你有某些材料需要你补充,一般你能做的只是等,去年我就等了51天才最终通过。 美签重视后台背景审核: 申请美签时,你只需要在网站上填写一个叫 DS160 的表格,将你的个人信息填写在内,并不需要你提交任何证明文件(比如学历证明、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等等),签证官完全有能力依靠强大的数据系统对你的背景进行主动探究。 在填写好 DS160 表格后,你就可以进行“面谈预约”(俗称面签),预约就近的美国领事馆与签证官见个面,回答几个他关心的问题,一般当场就能知道是否能获得签证。 关于预约面签 在填完了自己和家人 DS160 表格后,我尝试去预约面签,按惯例申请者应该就近预约面签(跨辖区面签也不是不可以,但有可能会被问为何不就近申请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离我最近的应该是美国总领事馆(上海)。 但在打开预约网站时才发现梅龙镇广场最近要装修,所以官网引导申请者可以到北京、广州、武汉领事馆预约。 那么我就选了广州,查看了一下预约时间,最早1个月后就能约到,于是我就约在了5月底的一个周四。 我在给妻女约面签的时候有试过尝试查了一下她们就近的美国驻卡加领事馆的预约时间,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要约到2年以后!对你没看错,最早的日期是2027年的5月。原因我想应该是那边的人手紧缺、效率低下和积压严重吧。 那么只能约到她们暑假回国的7月,也约在广州即可,届时还可以当作一次家庭旅行。 面签经历 第一次进行面签,在面签前我查了各种视频经验分享,也做足了准备:虽然官方要求只需要带上必要的证件、DS160表格和预约单却可,但我还是带上了包括工作证明、收入证明、学历资料等等证明材料。 (但最终的结果是所有我带的额外资料签证官一眼都没看,反而问我要了一件我正好没带的东西,并间接导致了我多了17天的等待,详见下文分解)那么我从第一视角描述一下在广州领馆面签的经历: 我约的是 08:00 面签 07:00 我吃完早饭,啥电子产品都没带,就打了个车去到领馆(由于不让带任何电子产品进入,可以像我一样不带,或者寄存在领馆边上的小店或提供拎包服务的个人,如果你信得过的话) 07:25 到达领馆,领馆是一个由围墙环绕的大型建筑,门口写着美利坚合众国驻广州领事馆。到的时候已经排了两个折返的队伍在领馆稍贴着围墙的外面了并且不断还有人过来,大部分是华人,有一两个非裔 07:50 排了二十多分钟,大概08:00不到点开始让人进去了 进去后先是有中国的安保人员会检查你的预约单,是不是 08:00 的这一批,并用机器核对你的身份证信息,确保你是你本人 再进去就真正到了领事馆的区域了,这个时候你看到的就都是穿着电影电视时的那种美国警察制服的警察了,黑色的警服胸前戴着闪亮的警徽,但都是华裔,应该是美籍的华裔 又经过了一道预约信息和护照的核对后,他们会根据你是办理移民类和非移民类签证给你的护照上贴上对应的条码然后告诉你排哪个队伍 08:00 然后你就继续排队,下一个关口是安检,比机场还要严格连皮带都要解下来,再进去,才是正式的签证大厅 这个大厅还不小,高挑的墙壁上挂着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厅里有二三十个窗口,类似银行柜台,每个窗口后面有一位签证官,会有人引导你到哪个窗口排队。 这些窗口被分为三个区域:给护照、录指纹、面签,一个一个窗口排过去。 签证官各个族裔的人都有,有白人,有拉丁裔,有非裔,有亚裔。面签我正好排到一位看上去像是拉丁裔的签证官,他收走了我的护照并用中文问了为啥去美国,跟谁去的,我如实回答。 然后他问我工作是什么,我如实回答是负责研发管理工作。他又问我在职博士读的是什么专业,我如实回答是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在解释的时候他问我是否会说英文,我说是的,后面他都用英文跟我对话。 估计就是因为我 STEM 类的工作和学历背景,按要求他需要排除我的专业方向不涉及敏感内容,于是他问我是否有带自己的 CV(简历),而这是我唯一没带的东西.. 那么没有办法,他打电脑上打了一通字后,给了我一张绿色的行政审查的单子,并且尽力地还是用中文说了一遍大致是“为了加快你的签证审核,请将你的简历发送到这个邮箱…” 云云。于是我只能说了声谢谢并转身离开。 回到酒店后,我快速提交了补充的CV到领事馆的邮箱,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 等待过签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也有去了解与行政审查、签证有效期相关的背景信息,大致如下: 关于有效期:从2014年11月起,根据中美两国在签证互惠上的协议,美国开始向中国公民发放10年有效期、多次入境的 B1/B2 签证。但由于行政审查的原因,有听说会有一些申请者最终会收到1年甚至更短有效期的签证。 关于行政审查:美国签证的“行政审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最常见于面签后签证官未当场批准,它起源于9·11事件之后的安全政策加强(2001年后),用于对申请人背景进行进一步安全审查。一般常见的触发原因有敏感专业或技术、高风险地区、安全观察名单或者提供材料不完整或需进一步核实信息等。 由于整个等待过程是非常不透明的,你无法知道自己的审查到了什么阶段,所以在等待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个网站 Checkee.info世界各地的等待审核的申请者共享信息的地方,方便大家知道领事馆处理到什么时候了。通过对这个网站上面的信息观察,结合签证官对我的提问和要求我补料的内容,基本上我可以猜出来我进入审查的原因大概率就是因为STEM背景。可以理解,无它也只有等待。 完成贴签 看到网站上的申请者动辄40天以上的等待时长我也只能戒骄戒躁了。但是在大约 17 天后,我突然收到了一个快递寄出通知,打开一看发现是一个从广州寄出的 EMS 到付包裹,心想不会是护照吧。于是打开官方的状态查询网站CEACStatTracker ,发现过然状态已经是 Issued。 几天后包裹就到了,到付110元的昂贵包裹,里面是我已经贴完签的护照,打开一看10年多次往返的状态,不错,虽然有波折但至少结果圆满。就等着等到母女回国,一起完成她们的面签过程。 再接下去就是规划未来可能的旅程了。 …

Singapore

Singapore

由于工作需求,在这个春天有机会去到新加坡参加展会。以此文记录一下所见所闻,赞叹一番这个多元文化融合的花园城市。 星耀樟宜 3月从杭州直飞樟宜机场的航班出奇的便宜,900多人民币就能让你在4个半小时内到达这里。今年的新年前后与家人一起从巴厘岛回杭州的时候有在机场中转,但由于时间有限当时并未细致探索,对这个东南亚交通枢纽只留下了一个”非常大非常时尚“的印象。 这一次有机会在走出机场前,路过了闻名于世的 Jewel: 星耀樟宜 这个梦幻般的综合体,有幸领略了这个最大的人造室内瀑布和自然与科技结合的神奇景象。 City Walk 在忙完了工作上的事情之后,和同事们开始了在这个城市,也是在这个国家的游荡,天气预报说有雨,结果这两天的天气却出奇的好。在这个全国面积比杭州的市区面积还要少1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里,几乎每一个角度举起手机都能拍到干净、整洁、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景。美丽的高校与博物馆建设在一起,植物园里又藏着另一座世界级学府。市中心有最繁华的建筑,1公里内4家LV的奢华景象,边上就是郁郁葱葱的绿树与花丛。 作为新加坡的标志,Merlion 鱼尾狮雕像自然是不可错过,走在滨海湾花园,看着对面奢华的金沙酒店,幸福感油然而生,50元人民币一块的雪糕才把我拉回现实 XD。 夜幕降临,在超级树下,直接躺在地上欣赏了一场灯光表演,美轮美奂,散场时人流涌动,但任然尽然有序。 次日,终于还是下起雨来,我们一行人撑着伞去到了博物馆、植物园和国家兰花馆,人文、历史、艺术与自然让人不时发出惊叹。 Food 结束了4天的行程,领略了这个面积不大但内有乾坤的城市,我们打了车,坐了地铁,坐了巴士,吃了当地最地道的南洋半熟蛋和炼乳咖啡作早餐,浮光掠影地体会了一番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所见所想 在归去之前,我不禁在心中对比起加拿大和新加坡带给我的感受。相同点是它们都拥有各色人种、多元文化包容其中,用地球村来形容毫不为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自信从容地生活在一起,不禁让人忘却了在不远的地方炮火与无人机仍在继续,让人们对于人类未来抱有更大的信心;但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在加拿大,那是一个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化状态,而在新加坡这是一个以华语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我相信这里的华人们能非常自信地面对来到这里生活的欧美人,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城市在文明与和谐的程度上超过了欧美人所创造的超级城市,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是华人社会的另一种可能性! …

Fish Tank

Fish Tank

起因 每年的春天,我都会种点花花草草表达对春日的不辜负之情。今年心血来潮想说试试养点鱼,但考虑到我又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经验,于是找到了这个刚上市不久的米家的 “智能鱼缸” 2代,并记录一下开缸的整个过程。 鱼缸 鱼缸不贵300元不到,到货后是这个样子的,不同于一代(20L)的卧式形状,二代的缸是立式的,容量是10L,属于是可以摆放在书桌上的大小,拥有如下智能功能: 过滤系统 自动灯光 自动喂食 一键排水 应急供电 过温报警 一如米家的其他智能家居产品,你可以很方便地在App上对其进行设置,比如在一、三、五早上9:00自动投喂鱼食,并在每天18:30~22:30 打开灯光等,简直是懒人福音。 造景 更懒的是,我找到了网上一个专门制作一体化鱼缸造景的店,入手封面图上这个漂亮的完美适配米家鱼缸的造景,可以放到货直接放入即可,方便到离谱。因为是第一次开缸,所以选择了新手也不容易养死的阴性水草进行养殖,两周过去目前水草长势良好。 鱼种 简单研究了一下关于鱼种的选择,为了尽可能新手友好,同时又能把偷懒做到极致,我选择了如下的生物组合 黑尾大钩(灯鱼)x 14:中层主要鱼种 老鼠鱼 x 3: 底层清理食物残屑 黑金刚螺 x 4: 清理缸壁水藻 到货后,我先将生物们在新鱼缸中隔袋过水,等温度平衡后,再缓慢加入新缸的水,最终将它们放入缸中,目前大家在新环境中都适应在得挺好 水质 我专门找了另一个大的玻璃缸,装满自来水,并买了水质稳定剂和硝化细菌提前按比例加入水中,并确保水有一周时间的放置,然后再加入到鱼缸中。设置了提醒,每周我会换1/3的水,并定期更换鱼缸滤芯,确保水质纯净。 体验 每晚回到家,看到14条灯鱼在翠绿的造景中群游,赏心悦目,希望它们能活得久一些,一起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

Try Out Claude 3.7

Try Out Claude 3.7

2025年2月25日,Claude 发布了 3.7-sonnet 版本,Cursor 第一时间更新了模型支持,于是我们就尝试一下这个业界在 Coding 领域最先进的AI成果。 Software Engineering 根据官方介绍,Claude 3.7 Sonnet 在 SWE-bench Verified 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该测试用于评估 AI 模型解决现实世界软件问题的能力。 我尝试了以下提示词,并手绘了一张概念图手稿,希望 Claude 可以结合我的要求和手稿进行生成一个我有在脑海中构思过,来原于生活的关于两个城市互动的卡片应用生成。 服务不稳定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知道是 Cursor 的问题,还是 Claude 的压力过大,过程中频繁出现连接超时的情况,去到 Cursor 的官方论坛也确实发现不少人在抱怨,希望在后续版本中能得以改善,但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在这个 AI 赋能开发的时代,服务稳定性也将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风险。 成果 经过几次尝试,虽然没有像有些人吹嘘的那样一次成型,但终于是得到了一个还算满意的成果,离我预期的效果还有些差距,但已经能感觉出来比3.5版本有了不少提升。 Agentic 根据官方介绍,Claude 3.7 Sonnet 在 TAU-bench 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这是一个用于测试 AI 代理在复杂的真实世界任务中与用户和工具交互能力的框架。 为了验证Claude 3.7 的 Agent 功能,我们把上面这个静态页面变成一个可运行的动态应用,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任务,完成它需要进好多个步骤。 我们试着只给 AI 一个目标,看它是否可以不需要在我干预的情况下完成这个复杂任务。 我们把Chat的模式选择成 “Agent” 并使用了如下的提示词进行输入 看来它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那么我们就听它的,让它开始执行 由于需要使用到一些 npm 包,因此它主动输出了一系列命令去在本地安装这些依赖,我要做的只是点击接受。 当其中某一步配置出错时,它还会意识到问题并尝试另一种方式去执行,直接到成功为止,我要做的还是点击接受即可。 然后它就开始生成代码了,从左侧的目录中可以看到有大量文件被自动生成出来 在最后它为我生成了一个启动的指令,直接让服务启动了起来,这已经是一个动态的应用,但样式有些错乱(说明在执行过程中,它并未完美地保持原有静态文件的样式,可能我们应该在给它初始指令时把这一条需求给加进去) 又让它进行了一通修改后,已经好多了,不论如何它已经几乎是一个动态的应用了(后续我只要把 Mock 数据换成外部接口就行),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它是完全自己一步一步自动完成了,遇到错误也会自己重新切换思路尝试,这就是 Agent 的力量。 看了一下 Token 的使用量,整个过程大概使用了几十个 Cursor 的 Premium Models Fast Request, 大家觉得划不划算呢? …